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我们的民族,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。”
因为注重实际,小学的美术老师最经常“被代课”;
因为注重实际,太多家长认为:爱画画就是不务正业;
因为注重实用,学艺术,只是为了艺考加分,高考时更容易上个好大学。
在各校区里,经常碰到这样的一些家长,一上来就问:老师,你们有素描班吗?
素描是国内美术高考应试必考的科目之一,且国内有美术考级的市场化引导,这些信息让家长产生了观念上的误区,以为学美术就是学素描。
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,绝大多数这样问的家庭的孩子,从未学习过绘画。
当这些家长真正送孩子去素描班之后,我们看到孩子一遍一遍在临摹,一遍一遍在描绘着写实的物体,谁比谁画得更像?
学美术就是学素描?并不是。美虽然没有固定标准,但美学教育,刻不容缓。
因为缺乏审美教育,正在悄悄地变成彻头彻尾的“美盲”。
全球顶级艺术院校如何招生?
我们先来谈谈全球顶级艺术院校的申请规则,国外的大学和研究生是申请制,而不是通过考试拿到录取的。艺术类院校的申请要求是,作品集和个人陈述,研究生还要求提供学习计划。
其中,作品集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,它反映着你的将我们的下一代,思维方式、自主学习能力、做调研的能力、动手实践能力、解决困难的能力等等。
要想你的作品集脱颖而出顺利获得offer,创造力将是为核心。你的作品要展现出与众不同,是你运用自己的思维,经过自主学习、做调研、动手实践、解决困难等等后呈现出来的作品。
画的像、画的好,不再是检测艺术能力的唯一标准。
为什么不建议过早学习素描?
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,10岁以前的孩子连画素描的线条都很吃力,更谈不上画像一个东西。
素描是理性的绘画,过早让孩子学习素描会伤害孩子的创造力。
加之反复练习,枯燥无味,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。同时也是不符合儿童能力发展规律的。
2-10岁阶段孩子适合引导形的教授方式 ,美术教育重点应该是激发孩子的观察力、想象力、创造力、审美能力、认知力、动手能力、专注力等。
通过正确的引导,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与自信,并得到精细动作能力的锻炼。绝对不是“把形态画得像”作为学习目标。
同样学习素描还要具备多种意识
单从形体意识:形态、明暗和位置来说,首先看下面这张图!
7岁的小宝贝能看“透”这张画里存在的形体意识吗?
如果没有老师范画,孩子很难动笔,就算动笔,画出来的也是平面图形。这还是素描里比较基础的内容,之后还有更多更加复杂的,如果让7岁的孩子学习,两边都会很吃力(老师和孩子),孩子也是基本处在老师怎么画,我就怎么画的临摹模式里。
但是10岁往上的孩子的话,你和他讨论这些,他很容易就能理解,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绘画,差距就会很明显的体现出来。
不同年龄段的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、表达、心理反应不同,如果不加区别,让孩子去学超出其年龄范围与理解能力的东西,会扼杀一个孩子原本热爱画画的兴趣。
而素描相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不仅难以理解,也是使他不感兴趣的,不仅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,更可怕的结果是导致孩子丧失了学习画画的兴趣。
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吗?
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所有伟大艺术家,没有一人学过素描,同样造就了伟大的中国艺术。
近代的许多伟大的艺术家,比如梵高、雷诺阿,素描也画的很差。
对于孩子而言,绘画本身应该是快乐的,应该是为了引导孩子的想象力、创造力审美意识而服务的,而审美意识、想象力、创造力都不需要素描作为基础。
“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”这句话,出自徐悲鸿先生。
徐悲鸿在五四运动之后,前往西方留学。他意识到,西方和中国的绘画,最大的不同是西方重视写实,中国重视写意。
西方的写实精神,和西方人重视科学多少有些关系,而科学的落后,是当时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于是,先生回国后,提出了“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”,希望能够带领中国人在绘画中也有科学精神。
这样的新思想进入中国后,的确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。
但是,西方近代的高速发展,可不仅仅是靠着科学精神,还有了不起的创造力。(工作室理念倡导学员在创造艺术作品上,希望不单要重视“如实科学”的描述物象的同时,还要需要绘画作者利用自身的审美,去对刻画形象做艺术删减,艺术加工,不然十个不同世界观思想的孩子同时绘画,却作出十幅雷同的作品,那有什么意义呢?)
徐悲鸿在西方留学的时候,已经是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,他却忽视了那些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,甚至把艺术家马蒂斯翻译为“马踢死”,来讽刺这些先进的力量。
所以,说了这么多,大家了解到了为什么低龄段的孩子不适合学习素描了吗?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可不能揠苗助长哦!
【夏加儿美术教育】课程预约及活动咨询联系电话:400-058-1158
报名咨询电话:400-058-1158
夏加儿美术教育